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U15组别比赛中,一位身穿白色击剑服、动作敏捷的少年吸引了全场目光,他就是年仅14岁的姜鑫瑞,以不败战绩夺得男子花剑个人冠军,成为本届赛事最耀眼的明星。
“每一次比赛都让我更加自信。”赛后,姜鑫瑞擦拭着额头的汗水,眼神中透露出超越年龄的坚毅,“站在剑道上,你只能靠自己,这是击剑运动教给我最重要的一课。”
三年前,姜鑫瑞还是个略显羞涩的小学生,一次学校组织的击剑体验活动,让他与这项运动结下不解之缘。
“第一次拿起剑,我就被那种仪式感和需要全神贯注的状态吸引了。”姜鑫瑞回忆道,尽管最初父母担心这项运动会影响学习,但看到儿子眼中的光芒,他们最终选择了支持。
训练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初学击剑的半年里,姜鑫瑞几乎每天都会带着青紫回家。“击剑看起来优雅,实际上非常艰苦,每次训练后,胳膊都酸得抬不起来。”母亲心疼地说,但儿子从未抱怨过。
转折点出现在去年夏天的全国U13击剑锦标赛,当时年仅13岁的姜鑫瑞出人意料地获得铜牌,这枚奖牌极大地增强了他的自信心。“那场比赛让我意识到,只要努力训练,我就能与顶尖选手一较高下。”
击剑被称为“物理象棋”,需要运动员同时具备出色的身体素质和高度的战术智慧,姜鑫瑞的教练李俊明表示:“鑫瑞最难得的是他的心理素质,很多年轻选手在比赛中容易紧张,但他总能保持冷静。”
这种心理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姜鑫瑞透露,他曾经也是个容易紧张的选手。“刚开始参加大赛时,我的手都会发抖,后来我学会在比赛中专注于每一个动作,不去想比分或结果。”
每天放学后,姜鑫瑞都会进行三小时的专项训练,包括技术练习、体能训练和实战对抗,周末更是全天候训练。“我喜欢研究对手的比赛视频,找出他们的习惯动作和弱点。”他说这就像解数学题一样有趣。
在决赛中,姜鑫瑞面对的是去年冠军得主刘浩宇,比赛一度陷入胶着,但姜鑫瑞在最后关头连续得分,以15比12锁定胜局。“当我落后时,我没有慌乱,我相信自己的训练成果,坚持执行既定战术。”
“场上只能靠自己”——这是姜鑫瑞多次强调的观点,击剑是一项个人运动,运动员站在剑道上时,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
“没有人能代替你比赛,教练可以在场边指导,但最终做出判断和行动的是你自己。”姜鑫瑞说,这种独立性是击剑最吸引他的地方之一。
这种自立精神也延伸到了他的日常生活中,由于经常外出比赛,姜鑫瑞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平衡训练与学业。“我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有那么多娱乐时间,但我从不后悔选择击剑,它教会我自律和责任感。”
他的数学老师告诉记者,姜鑫瑞虽然经常请假比赛,但成绩一直保持在班级前列。“他有一种超越年龄的成熟和专注力,这可能是击剑带给他的礼物。”
夺得全国冠军后,姜鑫瑞有了新的目标: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最终站上奥运舞台。
“我知道前面的路还很长,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表示,国际击剑水平很高,特别是欧洲选手技术非常全面,“我需要加强体能和战术多样性训练。”
中国击剑队青年组主教练陈健观看了本届比赛,对姜鑫瑞的表现给予高度评价:“这名年轻选手展现出了出色的天赋和心理素质,他的进攻时机把握很好,脚步移动灵活,更重要的是他在压力下保持冷静的能力。”
陈教练同时提醒,年轻选手需要循序渐进地发展,避免过早专业化带来的伤病和 burnout(倦怠)风险。“我们需要保护这些有潜力的幼苗,让他们健康地成长。”
随着姜鑫瑞等新锐选手的涌现,中国击剑正迎来新一轮人才爆发期,近年来,击剑运动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度显著提高,越来越多家长愿意让孩子尝试这项运动。
北京市击剑协会数据显示,过去五年间,注册青少年击剑运动员数量增长了近三倍,协会秘书长张伟认为:“击剑不仅锻炼身体素质,还培养孩子的决策能力、抗压能力和礼仪观念,这些都是现代教育看重的素质。”
姜鑫瑞的成功故事正在激励更多年轻人拿起剑柄,他的比赛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获得大量关注,许多小剑迷将他视为榜样。
“我希望我的经历能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上击剑运动。”姜鑫瑞说,“不管未来能否成为职业选手,击剑带给我的自信和独立思考能力将受益终身。”
比赛结束后,姜鑫瑞已经回到日常训练中,下周,他将参加一场国际青少年邀请赛,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强手,对于未来,他保持着一贯的务实态度:“我会一步一个脚印,努力打好每一场比赛,因为我知道,场上只能靠自己,而场下的每一滴汗水,都不会白流。”
这个少年用手中的剑,不仅划出了比赛的胜负线,也划出了自己成长的轨迹,在剑道之上,他找到了自信,也找到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