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电 — 在刚刚落幕的2025年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U14组佩剑个人赛中,一位来自江苏的年轻选手引起了全场关注,年仅13岁的姜鑫瑞以凌厉的攻势和沉稳的心态,一路过关斩将夺得银牌,赛后接受采访时,这位少年剑客眼神坚定地说道:“比赛让我更加自信,场上只能靠自己。”
姜鑫瑞与击剑的缘分始于四年前,当时9岁的他在学校课外活动课上第一次拿起佩剑,便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第一次看击剑比赛就被吸引了,运动员们穿着白色击剑服,动作既优雅又充满力量,像现代版的侠客。”姜鑫瑞回忆道。
他的启蒙教练陈志刚告诉记者,姜鑫瑞有着超乎同龄人的专注力和毅力。“很多孩子刚开始训练时都觉得枯燥,但鑫瑞不同,他总能认真完成每一个基础动作的重复训练,甚至经常主动加练。”
四年间,姜鑫瑞的生活围绕着学校与击剑馆两点一线展开,每天放学后,他都会准时出现在击剑馆,完成作业后便开始两小时的训练,雷打不动,这种坚持不仅锻造了他的剑术,更磨练了他的意志。
击剑被称为“格斗中的芭蕾”,是一项极度考验个人能力的运动,站在剑道上,选手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姜鑫瑞对此深有体会:“在赛场上,你没有任何人可以依赖,必须独自面对所有困难和压力,这种孤独感起初让我害怕,但现在却给了我力量。”
本次锦标赛半决赛中,姜鑫瑞遭遇了上届冠军李俊哲,在首局落后三剑的不利情况下,他及时调整战术,连续得分,最终以15比12逆转取胜,这场比赛被教练称为“姜鑫瑞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中场休息时,我没有看教练,而是闭上眼睛回想对手的习惯动作和漏洞。”姜鑫瑞描述道,“当我回到剑道,我知道只能依靠自己过去无数个小时训练所形成的肌肉记忆和直觉反应。”
姜鑫瑞的父母最初只是希望儿子通过击剑锻炼身体,没想到这项运动带给孩子的远不止于此。
“鑫瑞以前比较内向,不太敢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姜鑫瑞的母亲告诉记者,“经过这几年比赛历练,他不仅变得开朗自信,而且学会了如何面对压力和失败,去年他参加华东地区比赛失利后,我们没有安慰他,反而是他主动分析失败原因,制定改进计划。”
心理学专家张静教授分析道:“击剑这类个人竞技运动能够培养青少年的独立性和决策能力,在高速对抗中,选手必须在一秒内做出多个判断,这种训练能够显著提升青少年的自信心和应变能力。”
击剑运动不仅要求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更是一场心理博弈,姜鑫瑞的教练陈志刚解释说:“现代击剑比赛中,心理素质往往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姜鑫瑞的优势在于他超越年龄的冷静和专注。”
在日常训练中,姜鑫瑞除了技术练习外,还会进行专门的心理训练,包括视觉化练习、呼吸控制和注意力集中训练,这些方法帮助他在高压比赛中保持心态平稳。
“每次比赛前,我都会找一个安静角落,想象自己比赛的情景。”姜鑫瑞分享他的备赛经验,“我告诉自己不要想结果,只关注每一个动作,每一剑的质量,当你全身心投入过程中,好的结果自然会来。”
尽管已经取得不俗成绩,姜鑫瑞仍然保持着一颗平常心,赛后第二天,他就回到了日常训练中。“这块银牌是对我过去训练的肯定,但也让我看到了与最高水平选手的差距,我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
根据中国击剑协会的数据,近年来青少年击剑参与人数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仅2024年,全国注册青少年击剑运动员就增加了30%,反映出这项运动在年轻人中的受欢迎程度。
中国击剑队总教练王海滨曾表示:“青少年击剑运动的蓬勃发展为我们选拔优秀苗子提供了更多选择,像姜鑫瑞这样既有天赋又肯努力的年轻选手,正是中国击剑未来的希望。”
对于未来,姜鑫瑞有着清晰规划:“短期目标是入选国家少年队,长远来看,希望有一天能代表中国站在奥运赛场上,我知道这条路很艰难,但我会一步一步走下去。”
姜鑫瑞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体育教育对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积极影响,南京市体育局青少年体育处处长刘颖表示:“我们鼓励青少年参与击剑这类个人项目,它不仅能够培养身体素质,更能锻炼独立思考、快速决策和承受压力的能力,这些品质对孩子们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2025年全运会临近,各省市都在加强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击剑作为传统优势项目,得到了更多政策和资源支持,多地中小学已经将击剑引入体育课程,让更多学生有机会接触这项历史悠久而又现代时尚的运动。
姜鑫瑞的故事只是一个开始,在全国各地,还有无数像他一样的年轻运动员正在各种体育项目中努力训练、追逐梦想,体育不仅赋予他们健康的体魄,更塑造了他们坚韧的品格和自信的人生态度,这些年轻的体育之星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赛场上,你只能依靠自己;但正是这种孤独的奋斗,让人变得无比强大。